与北美和英国比较流行的以就业为导向金融硕士项目不同,金融博士项目针对的是对于金融学术研究有兴趣的人士,而非为华尔街输送金融金领。如果你以后想从事的是金融实业,金融博士可能不是你最好的选择。
美国大部分的顶级商学院都有设置金融的博士项目,其项目和经济学博士类似:博士的前两年主要是各类经济学和金融学的专业课程为主,后三年则主要围绕在毕业论文上。学生毕业后不需要像大多数的自然科学类博士一样读博士后,而是直接上就业市场寻找教职。金融系的教职市场整体上还没有像很多其他的领域一样近乎白热化,一个比较好的金融博士项目一般都有一半以上的毕业生能够顺利找到教职。
金融学博士与经济学博士相比有三大不同点:
研究方向:金融学博士的研究方向相对较窄,最大的两块是资产定价和公司金融;而经济学博士里面的研究方向很宽,也有不少经济系的博士生会选择金融作为自己的研究领域。
就业导向:金融学博士的主要就业方向是商学院的教职,当然也有不少博士生毕业后去华尔街的对冲基金或者美联储等等;经济学博士主要是去大学的经济系,也有不少人会去业界,相对比较广。一般认为,商学院的教职工资较高(这几年助理教授的工资在20万美元以上,而经济系助理教授的工资只有这个的一半甚至不到),不过教学任务较重;另外,金融学博士在业界找工作的时候比较有优势,尤其是金融行业。
项目大小:金融学博士项目的一大特点是项目小,一般来说顶级商学院的金融博士一年3-5个(一般申请人是250人左右),所以从录取比例上来说更低;经济学博士项目则要大的多,一般都是20-30人(申请人是800人左右)。一般认为,商学院的金融学博士项目能够给与每个学生更多的关注,而经济学博士项目在培训上面会更加严谨严格一些。
下面讲讲读金融博士的好处:
第一点,在商学院的终身教授简直是世界上最好的职业,不仅每年的待遇不菲,而且时间上的伸缩性非常大。如果每日阳光明媚,你不想上班了且没有教课任务,大可以开车载上家人一起出游。
第二点,金融教授不仅可以教课、做研究,也可以成立和管理自己的基金公司或者对冲基金,或者在各国央行以及各种智库任职,从而在政策层方面拥有一定的话语权。
第三点,金融博士期间的教育对于一个人的思维锻炼也是终身有益的。它会影响人们看待和对待问题的方式和角度,也会促进人们去批判性的看待周围的结论。
申请金融博士需要哪些条件:
推荐信、所修课程和成绩、 本科所在学校、研究经历。大家熟悉的GT考试,其实在申请中的比重真的是微乎其微。这些因素没有绝对的哪个最重要,更多的还是一个综合的评价。以及,每个学校在招人的时候所喜欢的风格也不一样,比如斯坦福和MIT对于申请者数学背景的偏好还是一目了然的。
对于国内背景的申请人来说,可能最具有决定性却是最难搞定的一个条件就是推荐信了, 因为国内大部分教授所写的申请信基本没有任何分量。如果你想本科直接申请金融博士,那请你一定要在本科阶段出国交换拿推荐信;如果你想硕士毕业申请金融博士,建议去去北美或者英国的名校读一个比较踏实的硕士项目,并在项目过程中努力争取和有名老师合作的机会。
下面介绍一下目前最好的十二个金融博士项目:
这十二所分别是是:哈佛HBS-Econ、芝加哥Booth、斯坦福GSB、伯克利Haas、哥大、杜克Fuqua、MIT Sloan、西北Kellogg、NYU Stern、Wharton、UCLA Anderson和耶鲁 SOM。其中最强的三个学校是哈佛、芝加哥和斯坦福。大名鼎鼎的普林斯顿有着非常强大的金融教授,不过普林斯顿因为没有商学院的缘故所以没有设置专门的金融学博士项目,其金融系的老师也是附属在经济系下面。
哈佛:宇宙名校大H当然有着牛逼哄哄的教授,而且经济系中也有诸多金融界大牛。因为哈佛HBS的biz econ项目是和经济系的联合项目,所以学生可以在经济系和商学院的师资中选择。大牛中,有行为金融界的大师 Shleifer,刚从美联储卸任的 Stein,在金融资产定价方面建立各种基本框架的Campbell,VC研究的大佬 Lerner和Gompers,还有在政策层颇有影响的 Scharfstein等等。青壮年中,大H也是人才济济:行为公司金融的大牛Baker,研究话题广泛且有趣的 Cohen,对债券市场颇有研究的 Greenwood,研究banking的女教授 Ivashina,还有这两年生产力爆棚的 Hanson等等。HBS的金融风格整体相对的reduced-form和behavioral,非常注重学生intuition的培养。毕业生往往口才很好,非常会讲故事,同时项目内部的合作很多,所以形成了强大的校友网络。之前不太喜欢招中国学生,但这两年招的中国学生越来越多,虽然大多是美本,但今年有一位武大的本科生申请上了该项目,着实让人佩服。
芝加哥:芝加哥Booth其实是有两个不同的金融博士项目,一个是商学院的金融博士项目,另外一个是经济系和商学院联合办学的金融经济学博士项目,后者由大名鼎鼎的诺奖得主Hansen来负责。作为金融这一学科的老巢,芝加哥自然是聚集了金融各个领域的大牛:Hansen和Fama两位去年的诺奖得住自然是镇院之宝;等着那诺奖的Douglas Diamond和 Thaler;Shleifer的好基友 Vishny;公司金融界的大牛Zingales;经典教材Asset Pricing的作者 Cochrane;资产定价界的Pastor和Veronesi;而近些年来很火的Moskowitz、Sufi也在逐渐建立自己强大的粉丝团。不仅如此,青壮年也十分抢眼,每年就业市场上的很多明星申请者都会去Booth,比如前些年的Kelly Shue,今年的Michael Weber等等。芝加哥最厉害的在于,真的是什么都厉害……有个传统的印象是芝加哥不太喜欢行为金融,但其实Dick Thaler本人就是行为金融的奠基者之一,Moskowitz做的东西也有一些是偏行为金融的,近些年市场上也不乏有芝加哥的毕业生拿行为金融的文章来做自己的job market paper。还有一个刻板印象是项目内部竞争激烈,氛围不好,师生关系疏远;但这个批评貌似针对的更多是经济系,金融系的师生关系听说更为融洽,合作也更加频繁。
斯坦福:斯坦福GSB的特点在于系小而精,技术性强,相比较芝加哥来说更讨厌行为金融的东西(这些年的毕业生中几乎都没有做行为金融出身的),大部分学生的技术性都非常好。大牛有:资产定价理论的大牛Duffie;现任JF主编、金融计量大牛Singleton;刚刚从Kellogg挖过来的做金融中介的Krishnamurthy;还有Berk等……去年的job market start McQuade也在GSB。斯坦福GSB的金融项目几乎是所有金融博士项目中毕业去向最好的,这些年来几乎每年都有人去前十的金融系。项目小,要求严格,淘汰率也相对会高一些。
伯克利:小编表示对于伯克利就不太了解了,只知道这里的特点也是系小牛多,两位行为金融的大牛Malmendier和Odean都在这边,Malmendier的大牛老公DellaVigna也在这边(经济系),还有做household finance的Vissing-Jorgensen。新生代里面的Garleanu这几年做的很好,已经成为了JF的副主编之一。伯克利另一大优势在于自己强大的经济系。这两年伯克利的毕业生去向(placement)非常好,几乎每年都有市场上最大的star 。
哥大:身处纽约的哥大和NYU一样凭借着自己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聚集了不少金融界的大牛,比如近年来很火的Andrew Ang;在业界和学界混的如鱼得水的Daniel;金融计量大牛Hodrick(著名的Hansen-Hodrick Corretion)等等。青壮年里面 ,有研究政府和金融市场的Fisman、研究VC的Sorensen等等。值得一提的是,哥大的中国金融老师颇多,有专注于公司治理的Wei Jiang、做公司金融理论的Neng Wang、还有之前的Jialin Yu。也因如此,哥大的项目一直有招中国人的传统。项目在某段时间毕业生去向不是很好,很多人回到了业界;但这两年势头很猛,每年都有不错的毕业生去顶级金融系。
杜克:杜克也是一所传统的金融强校,前JF的主编Harvey就在这里,还有公司金融里权威性任务Graham,公司治理大牛Brav等等,这么看来貌似是公司金融这块比较厉害了……项目不大,给钱很少,这几年貌似动静不多,而且网站上没有明确给出毕业生的去向,让小编无可奈何。
MIT:传统的牛校,拥有各种在70、80年代做出顶尖成就的老师,比如Ross、Merton和Myers等等,不过这些老师现在已经不在金融研究的中心了。MIT的中国老师倒是真的很多了:老牌Jiang Wang和Jun Pan是两位物理出身转行做金融的典范;新生派的Hui Chen刚刚tenure,Haoxiang Zhu也是冉冉升起的学术之星。不过貌似这几年MIT的placement不是很理想,网站上也没有明确的记录。这两年貌似有从自己的Master of Finance的学生中招人,希望曲线救国的亲们可以考虑采取这样一条路线。
西北Kellogg:西北的风格也是系小而精,著名的大牛有资产定价届的Petersen和HJ bound中的 Jagannathan (请原谅小编不是特别了解该校)。貌似没有特别明显的招中国学生的习惯。
NYU Stern:系大,牛多,地理位置好——NYU这些年的上升势头一直是很猛。诺奖得主Engle(ARCH模型)在这里,各种少壮实力派也在此云集,比如前些年获了Fisher-Black的Gabaix、RFS的主编Ljungqvist、和Baker一起为行为公司金融奠基的Wurgler等等,同时资产定价中也有不少非常强势比如Savov等。传说NYU整个系的氛围压力是比较大的,很多时候有教授来这边讲自己的paper,讲完之后都没有人鼓掌就走了……不过也可能正是因为这种比较严苛的氛围使得这些年stern的学术一直走在很前端。有招中国学生的习惯,所以内地背景的学生可以好好考虑。
沃顿:大名鼎鼎的沃顿自然是聚集了不少金融界的顶尖人物,比较出名是前AFA主席Roberts、Long-run risk model的提出者之一Yaron、做资产定价理论少有的女教授Watcher、以及现任的AFA会长Stambaugh。小编非常喜欢的少壮派代表人物Alex Edmans貌似要跑到英国去了,公司金融大牛Franklin Allen貌似也要到英国去了……不过貌似沃顿前些年的金融博士项目去向不是特别好,这两年有所起色。有招中国人的习惯,内地背景的学生同样可以好好考虑。
UCLA:真是不了解……翻了一下他们家的网站,貌似老师大概只有10个人,但是每年在job market上面都有不错的人,看来老师对于学生还是非常照顾的。去年有一个北大的毕业生在市场上表现抢眼,最终去了UT Austin。貌似中国学生还是不少的。
耶鲁:提到耶鲁,最容易想到的就Shiller,的确这里是行为金融的重要阵地,行为资产定价理论的奠基人之一Barberis在这里,大牛中还有前几年从沃顿挖过来的Gorton和Metrick,两人这几年对于金融危机的研究非常有影响力。耶鲁也是典型的系小人牛,毕业生少,但有强烈的招中国人的习惯(貌似现在项目里有1/3是中国人)。中国教授有两个:国内大名鼎鼎的Zhiwu Chen以及非常低调的Hongjun Y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