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华东地区最早办理的中介之一,上海华申留学美国部通过多年的工作经验和案例积累,我们发现学校的选择在高中留学的过程中起着相当关键的作用,好的学校选择对于学生的学业发展和生活顺利都息息相关。接下来我们就重点讨论一下什么是好的学校选择:
优秀学校的定义:
首先我们要对好的学校进行一个定义,什么是好的学校。在我们第一次和家长的沟通接触中,大多数家长对好的学校定义很模糊甚至概念错误。在大多数家长的观点里好的学校就是SAT/ACT分数高的,AP/IB课程多的学校。造成这样的认识主要原因还是受到了国内教育的影响,国内是以高考分数来划定学校的好坏,因此家长也将美国的高考平均分作为衡量一个学校好坏的标准。其实,这样的衡量标准不合适美国。在美国大多数高中对于SAT/ACT都是鼓励学生凭借学生自身的真实水平去参加考试,因此不会对这类考试进行集中的训练和指导,学校重视成绩但不唯成绩,所以学校注重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其中不仅是指考试的分数高低,更是学生个人品格,特质,情操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单一得用这类的考试来衡量学校的好坏,难免以偏概全,另外随着近年来国内高中生进入美国高中的人数增多,SAT/ACT分数随着中国学生的高分被无形之中提升,只有中和一个高中的总人数和中国学生人数才能客观评价这个学校的考试分数。 而对于AP,IB,honors这类的大学先修课程,只能反映出这个学校的教育资源是否丰富但并不意味着教育质量的高低。数量的多少并不意味着水平的高低,有部分小型学校由于受到规模的限制无法提供很多很多大学先修课程,但此类学校的教育水平不亚于一些大规模的学校。这类大学先修课程并不是学校不提供就没有办法参加,只要通过学校老师指导,也可以参加注册并且考试。我们有很多学生虽然所在学校并没有提供此类课程,但学校的优秀教育水平依然让学生有能力参加这类考试并且得到优异的分数。综上所述,希望家长对于一个好学校的概念上首先避免以分数论这个误区,而与一些真正的好的学校失之交臂。
作为一直从事留学教育多年的专业机构,我们对好学校的定义就是:适合学生发展的学校就是好的学校。
排名情节
如同大多数申请本科和研究生的家长一样,很多学生家长会以学校的排名来衡量一个高中的好坏,排名高的就一定是好的学校。在这里,我们需要重申的一点是,美国没有所谓的官方排名,不同于大学,有US News 之类的官方机构进行综合排名。美国的高中没有官方排名,国内家长趋之若鹜的排名是部分机构自己制作的,而且仅以SAT的分数高低进行排名而且SAT考分的高低,每年也是在变化中的。前面我们已经谈到以SAT来衡量一个学校的好坏是不客观的。那这类仅以SAT来进行排序的排名更是不具有参考意义。
适应学校的课程教学:
这里提到的适合主要是指:学生能适应学校的课程教学,学生和周围同学老师的关系相处融洽,学生的成绩在所处群体是中上水平,学生能在课余时间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参与各类社会活动的。
从国内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到美国自由发展的教育风格。由于语言,文化的差异,刚刚来到一个陌生的国度,很多学生会非常不适应一个新的教学氛围。国内都是老师屁股后面盯着完成作业,大量的考试压迫。 而美国的教学大多要求学生自主自发的探索和发掘问题,主动性是美国的教育的核心概念。因此有很多学生,还等着老师来催促完成课堂作业,缺少课堂的参与,而老师也会逐渐对学生产生另外一种印象:这个学生不愿意主动和我沟通,课堂表现很被动,作业完成也拖沓。产生这类问题的学生不在少数,尽快适应一个新的教学模式,这个过程是痛苦的,但是是必须的,只有真正地把自己作为一个学习主体,才能融入美国互动的教学模式,以被动化主动也是我们家长送孩子出去留学的初衷。
另外,中美文化的差异也确实给我们学生在语言学习和课程学习上带来很大的挑战。一些带有美国特质的课程如: 美国宗教课程,美国政府,美国历史文化课程都是我们大多数学生在国内从来没有接触过的。生冷,偏僻和复杂的单词对于很多语言基础本就不扎实的学生来说无疑是难上加难。即使看懂了每个单词,但是组成语句还是无法理解这个句子背后蕴含的文化意义。文化差异是一个永远存在的问题,对于小年龄的学生更是明显,当然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学生的心智和思想也会随着外界环境逐渐成熟,西方先进文化的渗入早已让我们大多数的学生耳濡目染。只要度过刚刚去的三个月到半年时间,大多数学生就能完全适应新的环境,接受新的教学模式。
学生和周围同学老师的关系相处融洽:
我们在过去几年和小年龄申请者的接触中发现,由于大多数高中申请者家境条件优越,整个家庭的呵护全部集中在一个孩子身上,难免会造成对孩子的溺爱。在国内,孩子是小公主小皇帝,到国外,孩子依然带着这种观念和身份,与他人沟通和接触。在这个过程中,一旦学生没有受到在国内一样的呵护和关注,就会非常不适应产生抵触的情绪。曾经有个女生,在国内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到了美国之后住在寄宿高中。一个宿舍2个学生一间,每个学生都应当分担宿舍的内务。但是这个学生却以自我为中心,不允许他人触碰或者踏足她划定的区域,不愿意参与内务打扫,在学校的集体活动中也经常迟到早退,让整个班级的学生等她一个人。长此以往,其他学生和老师对她颇有微词,认为其自私,没有责任心。其实这个女生的品质还是不错的,只是没有适当的重新定义自己的角色。当你到了一个陌生的国度,不应该照搬国内的生活方式,而应该学会独立,宽容和换位思考。在学校的其他学生背景大多和你相同,那为什么不能和其他学生一样,大家享有一样的权利和义务。
另外针对,走读的学校,我们要提醒学生的是在住宿家庭中,你应当是家庭的一员,而不是这个家庭的客人,把住家当成是宾馆。美国的父母对于孩子的教育从小开始便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孩子四岁开始就要求他们参与家庭的教务中。学生到了美国的家庭,也应当积极参与家庭的活动和家务中。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生活习惯和规矩,学生也应该尽量去符合这个家庭的习惯。除此以外,由于在生活和饮食习惯上的不同,很多学生到了新的环境,吃不饱吃不习惯。那就应该主动的和住家父母沟通,让他们知道你的需求调整饮食。国内的学生一定要学会沟通,主动的沟通告诉住家父母,以免造成误会。
学生的成绩在所处群体是中上水平:
高中生去美国读高中的另外一个主要的目的是将来申请好的大学,那高中期间的成绩表现非常重要。孩子在高中期间不仅是智力成熟的关键时期,更是心智和思想的成熟期。如果一个孩子在一个学校里面的成绩长期处于中下的水平,那他升入大学,进入社会,都会处于一个下游趋势。这个思维定势也会影响孩子的发展区间。因此,选择的学校应该适合学生的发展,所谓宁做鸡头不做凤尾就是这个道理。曾经一个学生,在国内的数理非常不错,因此学生家长指名要求一定要选择数理特别强的中学,在多次沟通后,学生还是去了这个数理强校,而放弃了另外一个已录取的综合学校。经过一学期之后,学生家长给我们致电,要求转学。我们都非常疑惑,心满意足了去了一个家长期望的学校,为什么又要提出转学了呢? 原来孩子到了学校之后,发现周围的同学的数理都非常牛,他仅有的优势在这些牛人面前相形见绌。再加上语言基础比较弱,在第一学期的考试中,分数位列倒数。孩子一向以数理自居的强项被打破,自信心也受到了影响,因此要求转到一个综合水平比较平均的中学。 从中我们可以发现,一味强调课程难度高的,学业压力大的学校,而忽略学生自身的真实学习水平,反而对学生造成适得其反的作用。如果高中期间的学习成绩一直处于中下水平,那在申请美国大学的时候,成绩也非常难看。美国的大学院校很了解高中的教育体系,如果在这么一个宽松的教育环境中,依然分数很糟糕,那就是关乎学习态度和能力的问题啦。
学生能在课余时间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参与各类社会活动的
国内的高中教育大多集中在校园课堂上,忽略了校园外的延伸和发展。其实我们一直在强调,社会是最好的老师最好的课堂。局限于课本上的知识是纸上谈兵。美国的高中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应该是每个去美国读高中的学生不应该错过的资源。在这些学校社团活动中,学生会挖掘自身的潜力,培养领导力,组织能力,沟通能力,这些是在书包上获取不到的。除却学校社团活动,各类的社区服务,教区活动也应该是学生深入了解美国社会和文化的良机。在一个强调社区服务和贡献精神的社会,我们的学生应该积极参与此类的志愿者活动,这对培养一个孩子的道德心公德心也是有帮助的。有一些学生到了美国之后,还是把自己关在寝室或者房间里,不愿意积极参与各项活动,真得很可惜。因此我们一直在和学生后期联系中,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各项活动,培养自己的爱好,发掘自己的潜能。丰富的活动经历在将来申请大学的时候,也是亮点。
从上述的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个真正好的学校是一个适合孩子发展的学校。片面的仅以某项标准来衡量一个学校的好坏,是不客观的。这样的学校选择也会和一些好的学校擦肩而过,而学生去了这些家长所认为的学校,一旦不适应就会要求更换学校二次转学。近2年来,我们也收到过很多学生和家长的二次转学申请,我们不但帮助这些学生重新定位择校,更在他们入学之后进行持续跟踪,一旦发现问题立刻了解、沟通并解决,成功地架起了一座连接学校、家长和学生的沟通桥梁。最主要的还是在第一次决定踏入美国中学的校门时候,选择一条符合自身的道路,才不会绕弯路。